新華網北京9月10日新媒體專電 (記者趙琬微 李江濤)9日晚,著名哲學家、北大資深教授湯一介先生在京病逝,享年88歲。湯先生一生致力於推動中國文化從傳統走向現代,梳理、建構中國哲學體系,自己卻不願意被稱為“哲學家”“國學大師”。
  晚年的湯先生雖病魔纏身,但仍筆耕不輟、思維敏捷。最近10年,他一直擔任《儒藏》編纂與研究首席專家,推動著這個浩大的典籍編纂計劃。而今斯人仙逝,空留世人追憶。
  出身書香門第
  湯一介1927年生於天津,出身書香門第。父親湯用彤是久負盛名的國學大師,言傳身教對子女影響很大。父親囑咐他的兩句話“事不避難,義不逃責”成為家風,意思是勇於承擔困難的事情,對合乎道義的事情敢於負責。
  青年時期,湯一介目睹舊中國積貧積弱,百姓顛沛流離,深感痛心。他曾回憶道:“我十六七歲時,抗戰最困難時期,寫過一篇文章《一滴汽油一滴血》批評達官貴人浪費汽油。”
  1947年,湯一介由先修班升入北京大學哲學系,從此一生都在讀書、教書、寫書、編書中度過。他因為歷次的政治浩劫,與同齡人一樣,耽誤過做學問的大好時光。上世紀80年代,他以“知天命”之年重新煥發學術研究的活力,從此用“只爭朝夕”的精神工作,為中國哲學研究的開拓與發展付出辛勞。
  引領儒學研究
  上世紀80年代起,各種學術思潮涌動,整個社會掀起文化熱潮。針對當時興起的“國學熱”“東方中心論”,湯一介開始就持冷靜的態度。
  曾跟隨湯先生讀書、現在執教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張廣保說:“當時西學盛行,是湯先生創辦的‘中國文化書院’舉起文化復興的大旗。他邀請梁漱溟、季羡林等一批儒釋道大家,舉辦了一系列‘文化系列講習班’,推動了文化啟蒙運動。”
  其時,美國學者亨廷頓的“文明衝突論”風行一時。湯一介用“和而不同”的思想指出,文化雖不同,但可以和諧相處。
  進入新世紀以來,湯一介將目光聚集在儒家典籍的梳理上。2003年,教育部正式批准由北大主持制定、湯一介為首席專家的“《儒藏》編纂與研究”方案。整個項目涵蓋歷史上儒家主要文獻,包括歷代學者研究著作等,還包括受儒家文化深刻影響的韓、日、越三國用漢文著述的主要著作。十年來,《儒藏》系列已出版百冊“精華編”,吸納四國大約500名學者。
  在他眼中,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復興的前夜,當一個民族處在復興前夜之時,她必須回顧自己的歷史文化,從中汲取力量。他深刻認識到,民族和國家的復興,必須以文化的復興為支撐。
  沉靜儒者本色
  “生活中的湯先生是位沉靜內斂、為人平和的老人。”他的學生、青年學者楊浩回憶說,先生不抽煙,不喝酒,不愛應酬和閑談,生活起居十分規律和簡單。他的書房除了窗戶和門,兩面牆都是書,從地板一直摞到天花板。他的妻子樂黛雲也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學者,對學生非常和善。
  湯一介與樂黛雲相識於在北大求學時期,兩人伉儷情深,相知相伴數十載。湯一介曾撰文回憶:在我讀了《絞索套在脖子上的報告》後,似乎精神境界有一個升華,可以說我有了一個信念,我應做個熱愛生活、熱愛人類的人。由於是樂黛雲讓我讀這本書的,因而加深了我對她的瞭解,以後我們由戀愛而結婚了。
  張廣保回憶,湯先生晚年身體狀況時好時壞,但意識一直很清醒,思維敏捷、談吐睿智。在一次春節聚會上,他對我們說,不希望人們用“國學大師”稱呼他。因為他認為“大師”應該有一個思想的理論體系,而自己只是中國哲學問題的一個思考者。
(編輯:SN123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b00abou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